在1900年我国军民抗击英、美、德、法等八国联军入侵的英勇斗争中,珲春的两处军事设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,这就是曾经令沙俄侵略军心惊胆寒的珲春炮台。
珲春炮台遗址共有两处,均位于珲春河的南岸。东炮台位于珲春市区东南4.5公里的马川子乡炮台村。往西5公里为西炮台,在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近海街的春景村。两炮台南10公里处,是中俄边界的重要通道长岭子口岸。在两炮台之间,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项目触目皆是,新修的水泥路纵横交错,农民们在田地上紧张地收获,一派繁荣景象。
清光绪七年(1881年),督办吉林边防的吴大澂奏请朝廷在扼要之处修筑炮台,后因选址问题未能如愿。光绪十二年(1886年),珲春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再次奏请,由当地自行捐助修筑了东、西两炮台,于光绪十六年(1890年)竣工,吉林将军长顺派员验收。现在炮台遗址保存得比较完整,结构清晰可辨。两炮台均为用掺了石灰的三合土筑成的椭圆形围墙围成,结构、形制、规模相近。东炮台东西径100米,南北径70米。东、南、西各有一个炮位,炮位呈圆形,高约6米,周长约70米。整个炮台外环有宽约9米的护墙河,西北部的一段已改作灌渠。炮台上后来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园,立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。西炮台东西径约90米,南北径约80米,同样是东、南、西各有一个炮位。东、西两炮位围以三合土夯筑的墙垣,周长约60米,高约6米。南炮位围墙高约3米。炮台外也是宽约9米的护墙河。在东、西炮台之间,有一条从西炮台东约2公里处起一直伸向东炮台的堤堰状土筑物,长约2公里,底宽约9米,高约1.2米,当地人称之为“长城”,应该用于东、西炮台间的联络和协防。在东炮台的东西两侧和西炮台的西北侧,还有3个近似方形的边长100多米的土筑围墙,为靖边军的兵营遗址。当年,在东、西炮台的每个炮位上,都装有一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造克虏伯大炮,每门炮重达15生(36吨)。两炮台各有官厅6间,弹药库3间,兵舍10间,马道3条,共有驻军2600余人。
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八国联军入侵中国,沙俄妄图趁机独占我国东北地区,共动员了17万余人,组成5个军,兵分6路入侵东北。其中第四军从海参崴及波谢特湾出发,进攻珲春、宁古塔(今黑龙江宁安)等地,然后会同一、二、三军再攻占吉林。1900年7月30日,沙俄侵略军兵分两路向珲春进犯。一路越过中俄界牌土字牌,向黑顶子进攻,另一路于凌晨时分攻击东炮台。还有一队俄军凭借晨雾的掩护准备偷袭西炮台,在快摸索到西炮台时,被早起散步的西炮台炮长发现。他飞快地装上炮弹,朝着偷袭的俄军方向就是一炮,俄军顿时人仰马翻,血肉横飞,剩余的俄兵仓皇地逃退到了南面的碾子山下。
西炮台官兵被炮声惊醒,炮台统领立即集合全体官兵进入炮台阵地,炮弹上膛,随时准备开炮。待大雾慢慢散开,统领用望远镜向长岭子方向瞭望,只见山上一片俄军,于是一声令下,西炮台的3门大炮一起向俄军射击,打得俄军尸横遍野,狼狈不堪。西炮台开炮后,东炮台官兵也投入了紧张的战斗,直打得俄军不敢前进半步。后因东炮台炮口震裂,清兵抵敌不过,被迫撤退,入侵俄军趁机绕道直奔珲春城。下午两点许,珲春城失陷,城内火光四起,硝烟弥漫。俄军焚毁了城内大部分建筑,屠杀无辜百姓,犯下了滔天罪行。因为大炮转不了方向,驻守炮台的官兵无奈将大炮的机件拆卸下来,丢进护墙河后退出阵地,借道朝鲜往延吉南岗方向撤退。
东炮台的大炮在民国年间仍然存在,1945年“八一五”抗战胜利后,还曾有人在珲春城内见到过这两座大炮,但后来就下落不明,不知所踪了。深秋的暮色里,一轮新月高挂天际,珲春西炮台遗址显得十分寂静、肃穆,还有几分的苍凉。在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,珲春东、西炮台遗址同奔流不息的珲春河相伴,已成为中国人民反击沙俄侵略、保家卫国的历史见证。
1981年,吉林省政府公布珲春东、西炮台为第二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